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3日电 (郑金花 王朝玮)在天祝县华藏寺镇南山村的一个普通院落里配资网,66岁的张延棋正手把手地教儿子张小明捏制泥塑。粗糙的手指在胶泥间游走,一挤一压间,一块普通的泥土渐渐显露出人物的神韵。这是天祝“张氏泥塑”传承的日常一幕。
“捏的时候主要就是三庭五眼,鼻子眼睛这个距离最关键,眼神、人的表情,主要就这些问题”。张延棋仔细地给儿子教着注意的要点。
天祝“张氏泥塑”的第三代传人张延棋手把手地教儿子张小明捏制泥塑。
张延棋,这位被称为高原“泥人张”的手艺人,是天祝“张氏泥塑”的第三代传人,也是武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。如今,他最珍视的身份,是儿子的启蒙老师。
“我的爷爷、父亲就是捏泥塑的,我二十几岁的时候,看见他们捏泥塑,我自己也就开始钻研了,到现在已经捏了将近四十年了,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这门手艺传给下一代,让泥塑技艺继续传下去。”张延棋说。
展开剩余70%晒土、砸细、风化、打浆,什么时间加入撕碎的羊毛增加韧性,什么时候掺入棉花提高细腻度……张延棋给儿子耐心讲解着祖传的“熟泥”工艺,让张小明明白:每一个步骤,都凝结着三代人的智慧。
张延棋正手把手地教儿子张小明捏制泥塑
在父亲的指导下,张小明逐渐掌握了从定架子、扎草到抹粗泥、精雕细琢的全套技艺。如今,张小明已学到了祖传的“熟泥”技法。
“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,看着我爸捏了一些动物,我就跟上学着捏了一个娃娃,之后就慢慢感兴趣了,我爸看我喜欢就开始教我了。现在我也想把这门手艺学好,不要在我这儿把手艺断了。”张小明说。
“张氏泥塑”作品题材广泛,技法精练淳朴,造型生动活泼,富有浓烈的乡土韵味。在天祝县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张延棋父子的泥塑作品,这21组民俗场景,生动再现了天祝农区春耕、夏耘、秋收的劳动场景,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,即将消失的劳动记忆在泥土中重现。
图为张延棋捏制的泥塑作品。
“张延棋老师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,他以朴素质朴‘大写意’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,通过‘搓、揉、捏、压、团、刻’等技法的传承,确保了每一代传承人都能掌握‘以形传神’的精髓,达到审美与精神表现的双重延续。”天祝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朝晖说。
2007年,张延棋的泥塑作品《雪域之舟》在甘肃省第二届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中入选参展,并收到敦煌世博会邀请函,邀请他前往敦煌展览自己的泥塑作品。2021年,天祝县授予张延棋“华锐名匠”荣誉称号。2023年,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授予张延棋“甘肃省乡村工匠”称号。
没有系统学过美术,却能让万景万物在指尖重生。从数米高的牦牛到掌心大的农具,从《雪域之舟》获奖作品到博物馆中春耕冬藏的民俗长卷,天祝“张氏泥塑”留住了乡土记忆,传承着文化薪火。
图为张延棋捏制泥塑。
“父亲的泥塑饱含着泥土的芬芳,我会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”张小明说。
一捧土配资网,两代心,四代艺。随着张延棋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,这脉流淌在泥土里的生命律动,正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生。(完)
发布于:北京市盈胜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